教学教研
柳暗花明——高三语文阅读之我见
语文科组 汪郑燕
一、 高三与阅读
高中是求学的重要阶段,而高三从时间上看就是高中教育的第三学年;从重要性上看就是学生在这学年结束时将参加有可能会改变命运的全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即高考。古有科举,今有高考。纵然成才之路千万条,高考也是普通人的首选。高考竞争犹如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因此有人斗志昂扬,有人垂头丧气。
2015年7月,我对在校的高二学生就即将踏入高三是否感到畏惧,你畏惧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有89.3%的高二学生畏惧上高三;畏惧的原因五花八门,主要集中在高三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家长老师期望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面对高三很无奈、没信心等方面。
高三的学习时间较长,学生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学习强度大,天天有习题,日日有试卷;学习压力大,三天一小考,七天一大考,看成绩,论排名。
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时间如此紧张,还有没有必要阅读呢?从学生长远的人生发展和短期的升学目标看,我都坚决地认为必须要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三与语文阅读不是一对矛盾体。随着语文阅读向纵深发展,学生的高三生活将会绚丽多彩。
二、为什么要阅读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这是一种理解,领悟,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就短期成效看主要是提高自己语文的综合能力,以期在高考中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但从人才发展培养角度看,最重要的是培养语文素养。广泛阅读优秀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才能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只有真正会阅读的人才能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只有真正重视阅读的民族才会焕发出更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但是,阅读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在学习中该怎么阅读呢?
三、高三学生该怎么阅读
1、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一时就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推行学思结合的读书法;朱熹认为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的三到法。我认为,学生阅读要学习先贤圣哲的方法,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定。
整体而言,阅读首先要有积极主动的心态,要有博览群书的志气,要有钱钟书先生上清华后“横扫清华图书馆”,读尽清华藏书的豪情;其次是找寻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第三是思和悟,读书后要及时写下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讲到做读书笔记首推钱钟书先生。据杨绛先生统计,钱先生笔记分为三大类,一是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二是中文笔记;三是日札即读书心得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勤作笔记写心得是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手段;第四注重合作学习,多和他人交流阅读的鉴赏心得,展示读书成果。
2、阅读时间
高三的学生,的确没有充沛的时间任意支配,但是阅读的时间正如鲁迅所言,挤挤总是有的。关于如何挤时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倡导作文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书中回忆,钱钟书几乎把所有的假期时间用来读书。
我认为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颇具智慧的问题,至少我们可以“化整为零”,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阅读。不能让没时间成为是阅读道路上的拦路虎!所以学生们要在时间尚未流逝前用心阅读,千万不要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不阅读。
3、阅读方式及效果
阅读材料内容积极健康即可,而阅读方式则多种多样。时间充沛时仍首选大部头的名家名作;其次是杂志、报纸等便捷的纸质材料;第三要与时俱进,关注微信、微博、视频等电子媒介;第四若是时间零星则可抄阅一体,进行片段式阅读。
从高二下学期开始,我班加强阅读表达的训练力度。要求每天有一位同学向大家分享一篇美文,并且根据美文内容要作不少于一分钟的演讲。学生对这个训练很是支持,他们不仅保质保量找美文,写感悟,作演讲,而且阅读材料内容新颖。我们欣赏“全国最美教师”的视频;关注九三阅兵式的点点滴滴,天津港爆炸的始末、新疆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纪念、辜鸿铭等名人轶事等等。
举两个例子:
因为在九三大阅兵时站在习总身边,朴槿惠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学生在一次课前积累中展示了朴槿惠的生平经历材料,特别指出总统热衷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然后总结概括出总统身上的奉献、坚韧执着等等优点。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同学全面展示了屠呦呦的学习工作经历,内容包括屠呦呦名字的出处,中学时代的学习情况,大学选择专业,发现青蒿素,以身试药,为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和家庭,直到今年获得诺贝尔奖医学奖等。当天积累的同学从屠呦呦的生平中概括出品质特征,还特地写了近两千字的文章来与全班分享。
后来的作文训练,选择了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中 “3岁的幼儿托尼,20岁的青年托尼,58岁的老年托尼”的材料作文,我班的同学巧妙贴切地运用屠呦呦和朴槿惠的事例来论证“有舍才有得”。同学们能巧妙运用这两个事例完全是得益于那两次的阅读分享,正是有了这样的阅读分享和阅读体会,才能促进同学关注且灵活运用鲜活有意义的材料。
如果没有阅读,学生就不可能发现美文;如果没有一定的思忖能力,学生就不可能有感悟;如果没有感悟,就更不可能个性化解读鉴赏、贴切运用了。这些思维活动是环环相扣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阅读表达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让他们读而有悟,悟而敢言,言为己用。
教学中,学生解读的材料不一定非得是新鲜事或者名人事例,学生解读教材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复习语言表达题之图文转换时,复习资料上有2014年湖北卷的高考题,原题如下:左边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画家和书法家心中的奔马的神韵,请用是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要求:必须原创;‚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ƒ不要超过60字。
同学们能根据图片写出一些应付式的基本符合题意的答案,但是学生的答案始终欠缺一点“灵魂”。我立即指导同学阅读粤教版语文书必修3第一单元“感悟自然”的第三课《巩乃斯的马》,阅读品味8分钟,然后交流。
学生交流时异常的踊跃,各抒己见:有分析文段内容的,有指出马的特性的,有力挺暴雨中奔腾的群马,有喜欢景色描写的,有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的,有仿佛听到马蹄声的,有想起《呼伦贝尔大草原》且谈感受的等等。最后我以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中的“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来做结束语。
本节课以马开头最后以马结尾,虽然品读《巩乃斯的马》并不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但是我自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原因在于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丰盈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而敢言才是语文课真正需要的。如果一味让同学参看高考答案,死记硬背答题思路,这是不科学的,也不是语文课所需要的。阅读先于写作,当阅读能力提高后,一个小小图文转换又怎么会难倒学生呢?
因此,高三学生更应该自主而广泛地去阅读,让阅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