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学教研

如何提升“三弱生”的语文素养

2015-01-10
浏览次数:3445次
返回列表

语文科组汪郑燕
(本文获惠州市2014年中小学教学评优三等奖)

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在享受新课改的成果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科尴尬。特别是像我校这样新成立的学校,语文学科几乎是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我校的生源质量不高,要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是件极富挑战性的事。

一、学生现状分析

我校学生的中考成绩偏低,学生语文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在高二年级学生中还存在一大批基础弱、阅读弱、语言表达弱的学生,我称他们为三弱生。这群学生数量较大,如果能指导帮助他们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成绩,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这无疑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最好的诠释。

下面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谈谈三弱生的表现。三弱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沟通是没有障碍的,特别是与自己的小伙伴相处时,说得眉飞色舞,头头是道,但是满嘴洋溢的却是网络新词流行语;在家长长辈面前,几乎默不作声,导致家长误以为孩子不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

但课堂上三弱生有时不能准确领会别人的意思,回答问题甚至答非所问;在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有偏差,容易钻牛角尖;在做题应考时常常由于审题不清而失分;
的方面,就教材而言,三弱生不能准确读出大量常见的形声字、多音字的读音;阅读课文有时也存在障碍,如必修1的《离骚》,必修2的《阿房宫赋》,必修4的《过秦论》等等;

的方面,以作文为例。整体而言,他们作文时往往写不满800字,错别字、病句多且字迹潦草。从文体上看,同学的文体意识淡薄,忽视各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从结构上看,作文结构不严谨。从内容上看,有的语言华美但是文意空洞,无真情实感;有的无法准确理解作文题目,抓不住中心作文,难有自己的观点。学生写作难,难写作,每次作文都是被逼上梁山。所以,作文难有好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三弱生的语文基础、阅读、写作的能力都是欠理想的,但是迫于考试的压力,我们的同学还是要硬着头皮学习语文。对学生来说,这几乎就是恶性循环。

二、三弱生形成的原因

三弱生的语文能力较弱不是一时形成的,这是长时间忽视语文甚至不学语文的结果。

从社会大环境讲,一直以来存在重理轻文的思想,长期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舆论统治天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对语文学科都不重视,认为语文就是简单的读读写写;其次学生学习理科占用大量时间,这就让学生没时间学习语文。这种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成也语文,败也语文,只有学好了语文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就语文学科而言,要提高语文成绩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和积累。而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想要在短期内让语文成绩飞速提升,其实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所以当语文成绩还没有起色就匆匆放弃了的同学,就沦为三弱生了。其次,很多中小学老师的语文课比较沉闷,应试目的很强,导致学生也缺乏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科的短期效应低,所以给人一种平时学和不学都相差无几的错觉。学习了,分数没有大幅度的提升;不学,也没有明显的下滑。从人性的角度讲,学生们就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语文了。所以语文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如何提升三弱生的语文素养

借助图片视频来丰富课堂。现行粤教版语文教材是极富人文性的,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用图片来展示。比如讲到《布衣总统孙中山》时就利用照片图片去再现南京总统府摆设,引导学生体会伟人高尚的情怀;在学习《东方风来满眼春》时,用邓小平的不同时期的照片来串联伟人的一生并播放南巡讲话的视频以激起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微课是一种更先进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上可推广使用。借助微课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把复杂的知识点浅显化、直观化,能真正散发语文声情并茂的魅力。在学习新闻单元时,借助微课来展示新闻的概念、文体特征和阅读指要,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能把知识点讲得更加形象生动,学生学有所获,老师教有所得。

2、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

除常规教学外,每节语文课我都要求学生自己积累。我的要求是每节课保证五个成语及其意思,但是学生们在积累的过程中都会给大家加餐:他们会加入一些现代诗歌,意蕴丰富的语段,古典诗词,或解题的技巧等。
在早读时要求同学们朗读积累的内容,并且期中和期末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积累的内容编成题目自测,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自己动手积累的积极性而且在夯实语文基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首先是培养学生的习惯,不管课时有多紧张,一定要保证一周有一节语文阅读课;其次,私底下还给学生加任务,要求学生每周至少看一本优秀杂志,诸如《萌芽》《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不过大多数时候还是建议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让班上课外阅读丰富的同学来谈读书心得,讲故事情节,这样就可以感染带动一大部分人去读课外书。

通过课本引导学生读名著,是一个实用的好方法。

我在讲授《短歌行》时,用赤壁之战前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导入,把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的内容印发给学生,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短歌行》的背景;二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果说这只是第一把火的话,那我接着又放了第二把火——串述曹操的经历,从第四回谋董贼孟德献刀说起,讲曹操与吕伯奢的故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再到第二十一回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然后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而后到第五十八回的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等等。我只单纯介绍曹操的事迹,不作评论局限学生的认知,而是鼓励学生通读《三国演义》后自己去评价曹操。值得庆幸的是教材必修4《失街亭》帮助我点燃了第三把火,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情节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红楼梦》也可以如上来引导。通过《宝玉挨打》让同学了解这位衔玉而生贵族公子哥儿的生活,在学生唏嘘贾家的奢华时穿插大观园中女儿们的生活,也可用刘姥姥两进大观园的细节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

其实不单是四大名著可以如此引导阅读,现代作品也可以。在讲解苏轼时就引用林语堂、余秋雨对东坡的评价,引导学生去阅读《苏东坡传》《文化苦旅》等。

教学中用课本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学生们都饶有兴趣!

班里很快就有《三国演义》《红楼梦》在流传。同学们阅读的书籍也很丰富,如《丑陋的中国人》《看见》《平凡世界》《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亲爱的安德烈》《目送》等等。

当然读了这么多的课外读物,就得让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特别不愿意写。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先是为他们树立榜样,要求喜爱阅读且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来写。有文质优美的文章就在班上朗读,有时也把文章投到校园网站甚至是学校的微信平台,让全班同学关注。时间一长,敢于写作的、愿意写作的同学就多了起来。

4、借助社会生活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锻炼学生评头论足的能力,除了写读书笔记,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写时事评论。

我主要借助《新闻1+1》中报道的新闻时事、热点来引领学生关注身边事,关注天下事!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执政后的中日关系;面对长江的污染,教授集体下跪的事件;问题学生猝死的事件;内地游客到香港旅游发生冲突的事件;女大学生受侵害的事件;香港占中环事件等等。

通过写时事评论不仅增强学生见识,培养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有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

其次就是借助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去寻节日根源,追溯节日风俗,再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寒食清明、端午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三弱生,关注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度,耐心地给予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我相信假以时日三弱生也能摘掉语文贫穷落后的大草帽,迎头赶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