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
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学生天地 >学生作品

念念不忘是——李白

2017-03-14
浏览次数:3972次
返回列表


高一(17)班 曹心怡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千古流传的名句,这亘古不变的气节,仿佛让人看着蜀地巍峨的诸峰,直入云霄,一望无际,蜀道立天梯,开石栈,诗人李白从枯松翠竹中走来。叹长蛇猛虎,带着一身凛然正气,走出他曾心心念念的长安﹑蜀地,从此游于山水之间,怅饮月下,得意忘形。

读李白的诗,乐观逍遥,磅礴大气。他是胡人,生自边疆,自然不同于中原书生的中规严肃之气,字字珠玑,挥笔即成,扬扬洒洒不过短短数十字,却让人领悟出其中的或积极或悲愤,或忧愁或豁达。年少的李白意气风发,认为自己才华与能力并存,定要名满天下。于是他不走寻常路,不科举,只带着满怀的希冀与梦想出发,想以自身才学而闻名于世,从而仕途坦荡。于是他写诗,抒治国之志,叹时局之多桀。他踏着黄沙滚滚,披着雁鸣风声,走入他理想的王国,不惧艰难险阻。正是少年意气风发之时,李白望高山,赋流水,因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因对自己才学的自信,他四处游历,写下名留千古之佳作,令许多读书人愧叹不如,令天下百姓广为传颂,令太宗皇帝赞不绝口。他跃跃欲试,却淡然处世,处变不惊,屹然不动。

他知道他总有机会。面对盛唐佳景,他已隐隐嗅到了江山动乱的气息。太宗召他入京,长安——那个他午夜梦回,通向宽广仕途的康庄大道终于向他露出了踪迹。他欣然前往,自此,到了蜀地。众人早已熟知“李白”——这个随性而博学的大诗人,连大官贺知章也慕名前来。李白望着蜀地直耸入天的山峰,灵感泉涌,手中的笔就是他最好的表达工具。他写下了《蜀道难》,一首让贺知章连叫四声好的绝妙佳作,其中更透露了他对国家的担忧以及妄图使太宗注意起这片虎狼之地的心情,忧国忧民之心诚恳易见。“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是否也在梦中深深叹息,感慨他的郁郁不得志呢?

再后来,他做了官,实现了他因名满天下而入朝为仕的那个年少的梦。但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后,李白被太宗“赐金放还”。李白有才,却不能深为太宗所用,实属无奈之举。他又离开了,他的梦已破碎不堪,他已经心灰意冷。看着一片极盛欲衰的繁华景象,他已无能为力,唯有使自己快乐他可以做到。

他写过《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他回望过去,眼底是伤感,脚下通未来,长袍一挥,走出他曾心驰神往的国都,不回首,亦不回头。

此时,他学会了陶醉在自己的快乐中,花前月下,周游五湖四海,知己遍布八荒。他乐得逍遥自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以饮酒为乐,成了真正的诗仙。在这天地之间,总有他的伯乐,若没有,那也就今朝有酒今朝醉,这盛唐江山,早已被他放下,深藏功与利。

后来有一次,他坐上了一艘小船,赏明月,酒中自有一番别样的滋味。他笑,他醉,他疯狂。看着水中的明月,他孤独怅然。于是他想要拥抱,沉沦在那一缕月光中——他死了,在醉的欢快中,在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时刻。

他扑向明月的那时,脑海中是否曾想起他年少的模样,是否念起他曾写过的名满天下的诗?他带着快乐死去,人们叹息,后世亦惋惜,如此多才的诗人,如此妙绝的灵魂。

可我猜他不后悔,他隐于他陶醉的山水,他陶醉的酒,他陶醉的月光……

他快乐的,带走了他的千古名篇。

下一篇: 走出喧嚣
Baidu
map